黑龍江省生態地質調查研究總院
地 址: 哈爾濱市香坊區電碳路29號
郵 編:150030
業務洽談: 0451-55158336(副院長)
辦公室(傳真): 0451-87900800
E-mail :skyzgb@126.com
——記省生態院下沉社區志愿者
12月7日下午16時20分,接到省地礦局黨委關于招募下沉社區志愿者的抗疫動員通知,省生態院黨群辦按照院黨委部署安排,第一時間下發通知,截止12月8日上午10時,10名職工報名參加,其中包含2名已在社區志愿服務的同志。
12月8日10時,該院黨群辦一一聯系志愿者所在社區,社區表示急缺人手,期盼盡快到崗。8日中午12點前全部人員到崗,生態院抗疫志愿服務群里一聲聲鏗鏘有力的報備,體現了生態院人卓越的執行力和滿滿的正能量。
“我只是做了我覺得該做的事情”
董會權,巖勘院的一名技術人員,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便積極聯系為單位捐贈口罩,踴躍參與獻血,到社區志愿服務。今年12月1日哈爾濱此輪疫情爆發,他主動到社區報備,第一時間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他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轉運接送二密。在車上耐心的等,在寒冷的冬日來回奔波,在星斗滿天的夜晚一宿一宿的堅守。他說,“我不會說啥,但只要國家、單位有需要,我就來?!?/span>
董會權
“早就想參與做點兒事”
劉若愚,人教科的科員,上輪疫情便報名參與志愿服務,這回又有機會“上戰場”了。報名當天還在外面辦事,旋即到社區報到,與董會權一個社區的兩人成為好搭檔,每天晚上轉運二密。他說,只要能盡一份力就好,白天做數據錄入、維持秩序等工作,晚上接著奮戰,每晚都是披星戴月,但不覺得累,因為大家的心都是一樣的,只要把配合的工作干好就夠了。
劉若愚
“我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了”
電話采訪大家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激動,第一次當志愿者的礦勘院的李春芳很健談,其實當小區征集志愿者的時候她就已經想參加了。西典社區比較大,需要的人手多,第一天她的任務是接兩點到五點的班,在核酸檢測現場錄入數據。一連站著錄了三個小時,突然休息的時候,她瞬間體會到社區工作者的辛苦。社區每天接待的群眾形形色色,同時還有大量的流調工作……有的事情沒有親身經歷感覺不到其中的苦與累。她隨后的工作是給管控單元錄入數據做核酸檢測,一直工作四個小時沒有休息,只覺得心中有一股力量在奔騰著。由衷的感到這次志愿服務的工作很有意義,在基層為老百姓面對面服務,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沒有啥困難是戰勝不了的。
李春芳
“我的心得體會”
賀曉平,國土空間調查院的一名技術人員。他和大家一樣,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初始是有點措手不及的。響應單位的號召,他第一時間報了名。幾天來參與了社區各個崗位的工作,第一天是核酸檢測現場的秩序維護,組織大家排隊掃碼。那一刻體會到了疫情的兇猛,普通百姓的擔心,他在現場不厭其煩的為大家解釋各種疑問,提供周到服務。他心中時刻記著院領導的叮囑,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志愿服務做好,無論是接待黃碼群眾時的瑣碎繁雜以及偶爾的不理解,還是上門做核酸的時候一遍遍解釋,配合登記錄入,通過這些他體會到了基層工作的不易,但是只要一聲真誠的道謝,便覺得非常光榮,身為黨員非常自豪。有個工作日是雨天,加大了工作難度,但是小組內的人互相加油打氣,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任勞任怨,毫無怨言,就是真實的工作狀態。下沉的日子里,他時刻牢記自己代表生態院、地質人,并請院領導放心!請單位放心!一定不辱使命!
賀曉平
“請組織放心”
劉春先,礦勘院的黨支部書記,此次全院10名志愿者中有5名都來自礦勘院。8日早上,當單位與社區聯系時,有的社區座機打不進去,劉春先當即表示,同志們可以自己主動聯系社區,絕不耽誤。電話接通周紅寶所在的社區時,對方回復,“這名同志剛和我們聯系過,馬上就來報到?!崩畲悍己投琶榔G所在的社區電話打不通,兩名同志已先后到社區主動聯系報道,迅速進入工作狀態。
劉春先
周紅寶說,社區居民都非常理解和配合,都盼著疫情早日過去,聽得最多的就是“辛苦了!”“還需要做幾輪?”他很遺憾的是自己在樣品采集方面因為知識儲備不夠,幫不上忙,醫護人員最為辛苦,一場核酸采集下來,臉上嘞的都是印子,飯也吃不上。劉春先表示,自己干的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像封箱、轉送樣品這些還得是專人負責,和社區的工作人員相比遠遠不算什么。杜美艷說,聽從社區指揮調度,哪里需要哪里去,聽到一聲謝謝,為百姓服務的心得到了慰藉和鼓勵,相信大家的努力終能戰勝疫情。胡晨日的社區得知他是一名90后的小伙子特別高興,說就想要這樣的年輕同志,他第一天的任務是滿樓跑給隔離人員送物資,他說,好像社區工作很簡單,但其實對身體和心理都是考驗,穿著防護服在冰冷的冬天里,很不容易。工作量多,沒有休息時間,這份工作真的很偉大。還有一起奮戰的志愿者們,別無所求,只是為了做一份奉獻,短短幾日參與其中心靈得到了凈化。身邊的居民也都很可愛,大家互相幫忙,老百姓們非常團結、齊心,令人感動。他說,感受的到大家對社區、對國家的信任,我要把工作做得更細,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
周紅寶
杜美艷
胡晨日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丁昌明,稱得上老志愿者,他累計做志愿服務的時長達幾百小時,只要有突發疫情,次次主動聯系社區幫忙。他所在社區的王書記贊不絕口,每一次我們這邊有需要,他都來,不管是疫情還是別的大事小情,特別棒!這次同樣如此,他第一時間聯系了社區,負責核酸檢測數據錄入等工作,繼續為志愿服務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劉超,904巖土工程勘察院的一名技術人員,向單位報名時就已經主動到社區加入戰斗了。和他聯系時一句“我已在崗”,感受到對志愿服務工作的赤忱。之前爆發的幾輪疫情,他也同樣陣陣不落,次次幫忙。此次后因單元被封沒能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但他的心一直在“志愿服務崗”。
劉超
院黨委對參與抗疫志愿服務的同志高度關注,參與志愿服務的第一晚,工會主席王銳代表院領導趕到大家身邊送上親切的鼓勵和貼心的囑咐,她說此次經歷于己是刻骨銘心的難忘回憶,于人必是激勵前行的寶貴力量。
生態院的勇士們,用切實行動體現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豁得出來的責任擔當,展示了生態人的風采和能量!星河璀璨,愿做微光,照亮我們共同的前行之路?。蠎c鶴)